課程名稱:新課程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或如何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課堂)
如何判斷一堂課是否高效?判斷的標準是什么?若判斷標準有問題,則得到的結論一定存在問題。張老師從發展的角度闡述課改應經歷的三個階段:解決怎么學、自學、意識化教學(走班教育);并闡述如何確保教師進行專業化發展。通過對課堂教學有效性判斷標準的闡述及操作示范,旨在將學生終生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要素,轉化為課堂教學的實際過程,打造動態、可發展的課堂、可復制的課堂(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實際上無定法背后存在不變的、根本性的東西,我們強調可復制,不是對形式的復制,而是對核心的、不變的東西進行傳承)。
一、判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四個指標
指標之一:是否從思想觀念、班級組織管理等方面確保學生實現“人人參與,個個過關”。
指標之二:是否讓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使其進入學習狀態。或者說,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得到充分培養或發揮。
指標之三:是否引導學生構建體內文化意識系統的相應內容。
指標之四:是否規范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其建立一個較為科學的“學好了”的標準,并引導其利用該標準時刻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調整,使其能夠在聽課、看書、做題等學習的各個環節都能做到位。
二、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各項指標的策略、措施及其操作示范
三、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自我評價表及其解讀
四、關于思維完形學習理論;
五、關于思維完形學習理論的運用;
六、實現教學終極目標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及應采取的措施。
該培訓需要5-10天,該培訓的特點是:既有理論,又有操作示范,同時,讓老師現場結合具體學科內容進行備課、說課、并結合實際進行指導。強調具體操作。
針對實施思維完形教育的學校,我們將在一定時間內全程參與教師的集體備課、聽課、評課、上示范課,結合具體課堂教學進行指導。
張老師曾應邀到江蘇、北京、山東、河北、河南、四川、廣東等地,針對校長或教師做系統培訓,并通過互聯網培訓了一批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教師,他們在各自的實驗中取得顯著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