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學生在小學時出類拔萃,到初中就不行了,有的學生在小學初中都非常優異,但到高中不行了。有一位家長向我訴苦,說:“我這孩子從小學到初一成績都可好了,還是班級干部,學習一直也都很努力,也很自覺,可到初二成績就開始下滑了,還好死努緊努考進了重點高中。到了高中成績一路往下滑,現在可好,死活都不愿意學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如何讓學生始終優秀呢?我們以聽課為例來探討學生的學習心理。
在課堂上,老師所講的每句話都是其思維的結果,即便被稱為過程的,其實也不是真正的過程,而是過程中的小結果,真正的過程老師并沒有表達出來。老師講的同一內容,不同學生聽了,所產生的學習效果是不同的,其原因就在于不同學生對過程的恢復程度不同。假如老師講解一道例題,用五句話講完了,在此過程中,老師大腦里所想到的遠遠多于這五句話。有的同學聽到這五句話,大腦想到十多句話;有的同學想到二十多句,有的大腦里只有這五句話,還有的連這五句話都沒有聽完,而是聽著聽著就走神了。
不同學生對過程恢復程度不同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不會聽課。有的同學不知道自己聽課時該怎么思考、該做到什么程度?我們家長老師常給孩子說你要好好聽課,怎么做才算好好聽課呢,孩子心目中沒有個標準,往往只能跟著自己的感覺來聽;第二,對聽課的要求太低。有的同學滿足于能聽懂、題目會做,而且這種懂有時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懂,一旦讓他們獨立做,可能又感到無從下手。第三,存在依賴思想。有的同學認為,我學不好,反正家長能輔導,或者學不好可以請家教,導致能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也拖到了課外,象這樣的學生會學得很累,而且很難學好。第四,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責任感。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認為聽好聽壞無所謂。
如果一個學生課堂沒有抓住,而指望課外補,往往吃力不討好,有時還會出現越補越差的現象。筆者根據學生對過程的恢復程度,將聽課效果分成三級:第一級:接受性學習——聽到結論、記住結論,題目會做。
第二級:自我創新式學習——將聽到的結論轉化為自己得出的結論。
第三級:超越式學習——老師講的是自己所想到內容的一部分,老師成為自己的代言人。
處于第一級學習狀態的學生,聽課時往往滿足于老師講什么,就聽什么,將老師講的結論記住,自己思考的力度比較小,聽課效果比較差。由于他們滿足于老師講什么,就聽什么,導致其大腦常處于輕閑狀態。因此,他們課堂上常出現走神或做小動作。
處于第二級學習狀態的學生,立足于將聽到的結論轉化為自己得出的結論。本來這個結論是老師講,我們聽到的,由于我們在聽到這個結論的同時,產生相應的思維過程。當我們擁有嚴謹的思維過程時,就可以認為這個結論是我們自己得出來的。這個結論對于學生而言,是從無到有的,又是自己得出的,因此,我們將這種學習稱為創新,這個結論對學生來說是新的,但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早已擁有的東西,因此,我們應該在這種創新前面加上“自我”兩個字。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創新就屬于社會創新,是前無古人的。社會呼喚著創新人才,如果我們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自我創新,那么當他走入社會以后也很難擁有社會創新。
優秀學生與一般學生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一般學生滿足于聽到結論、記住結論、題目會做,優秀學生滿足于將聽到的結論轉化為自己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優秀學生對聽到的結果最大限度地添加了自己的思維過程,而一般學生沒有做到這些。
得出結論與聽到結論是兩種學習境界,反映出兩種學習觀念、學習意識。在這兩種學習境界中,當然是得出結論這種學習境界更能培養人。如果我們的同學能夠得到充分培養,那么擁有高分就是必然的事。有人說,是考試淘汰學生,是考試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實際上,淘汰學生的不是考試,而是自己的學習觀念、學習意識,考試只不過將它反映出來而已。
第三級學習狀態是一種理想的學習狀態。當然,聽課效果也是最好的。如果學生能夠做到第二級,那他偶爾也會達到第三級。我們知道課堂上有接話茬的現象,就是學生把老師要講的話給講出來了。學生接老師的話茬,反過來說,老師所講的話正是學生所想到的話。通過接話茬這一現象,說明孩子如果主動思考,他的思路可以超前老師。不是老師講,他聽,而是老師講的都是他想到內容的一部分。老師成為學生的代言人了。當然,筆者并不是鼓勵學生接話茬,而是希望學生能夠處于這種狀態去聽課。我們常聽到一些同學說,我們班某某同學不怎么聽課,但成績就是數一數二的,實際上,不是他們不聽課,而是人家會聽課,能夠超越老師進行思考,聽的時候,重點不是聽,而是在辨別老師講的是否與自己想的一樣。
學生只有處于第二、三兩級學習狀態時,才能體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如果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那么他們就會發自內心地想學習,不學習反而會感到空虛。處于第一級學習狀態的學生屬于不會學習的,如果他們不能進入第二、三級學習狀態,即便他現在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績,但遲早要下滑的。
如何讓學生進入第二、三兩級學習狀態呢?
從老師教學角度來說,采用思維完形教學法進行教學,所謂思維完形教學法就是圍繞使學生的思維達到完形的水平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傳統教學目標是灌輸給學生一定知識,而思維完形教學法是讓學生最大限度動腦為目標,即以知識為載體,強化學生如何動腦,把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當然,實施思維完形教學法對老師的要求很高,將老師等同于知識的創立者,認為老師所講授的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老師在講授知識時,講授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探討自己如何創立該知識的,旨在引導學生學完一個知識后,能夠感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激發其深層次的學習興趣,使其發自內心地想學習。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實施思維完形教學法時,老師傳授的不是魚,也不是漁,而是如何建構生成魚或漁的過程。由此可見,實施思維完形教學法是從教學的角度拉動學生進入第二、三級學習狀態。
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說,如果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研究自己到底該怎么學,達到什么效果才算將知識學到位了,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引進他人的智慧,引進他人的研究成果,讓自己少走彎路。
從家長引導角度來說,盡管每個孩子都想好,但不同孩子的自我意識強弱不同,并受其自身惰性的影響,因此,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對其學習過程實施必要的抽查,引導其在聽課時能夠“聽”出老師想到但沒有講的內容;引導其看書時,能夠看出文字之外的文字;引導其在自己做題時,能夠確保自己所寫的都是自己的思維結果,沒有模仿、套用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