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生命的教育
我們應賦予教育以生命,讓教育本身不斷長大。只有教育不斷長大,才能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得到應有的發展。
教育是喬木而不是小草。小草雖然每年都在長,但由于一歲一枯榮,每年都是重新生長,導致永遠不可能真正地長“大”。喬木盡管每年都有落葉,但喬木本身在長大。如果我們將孔子時代的教育視為一棵小樹,那么經歷二千五百年后,這棵教育之樹應該根深葉茂,然而,我們卻感受不到這棵樹的長大,反而感受到現在的這棵教育之樹是將孔子時代的那棵教育之樹拔掉重新栽似的。
教師與教育的關系就猶如樹葉與樹的關系一下。盡管樹葉終將落去,但它們都為樹木的成長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還要打造教育本身,讓教育這棵樹萬古長青,不斷長大!每位教師都要關注自己內心的那棵教育小樹,使之不斷新陳代謝,不斷長大,實現自己的專業化發展,只有這樣,反過來才能推動社會那棵教育之樹不斷新陳代謝,不斷成長,而不在是拔掉以前那棵教育老樹,重栽一棵教育新樹。
教育經歷幾千年的發展,那么多人為之努力過,其中不乏教育的名家大家,為什么教育之樹沒有象想象中的那樣高大、那樣枝繁葉茂呢?首先,教育有自己的魂魄、七經八脈和成長規律,強調生發與成長,而非對其進行加減法。歷史上有人在教育之樹上“強行”掛上一些東西或楔上幾根釘,并將它們視為教育的東西,導致教育之樹經脈不通,生命常常不能正常進行;其次,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不能以點蓋面。有人往往不能從系統角度來看待這棵教育之樹,關注局部往往會導致將局部代替整體。此外,教育實施的對象是生命體,生命不能重來,不存在如果。就猶如路邊的小草無人問津,它照樣生長。如果按區域將之分成四塊,分別讓甲、乙、丙、丁四人來照料,甲采取適量澆水,乙采取施有機肥,丙施氮肥,丁施復合肥。結果他們的草都長得比無人問津的草長得好,如果談成功的經驗,他們四個人都有的談。因為他們都是成功者,但卻沒有人去思考:小草到底長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長好?導致這四個人的成功都是相對的成功,并不能說他們將小草真正地培養好了。
我們如何來打造有生命的教育?首先將教育之樹的種子播種在每一個新生兒的心中,引導其去呵護它、培養它,讓它茁壯成長。也就是說,我們要引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思考如何成長,不斷完善自我因材施教的方法,每人內心這棵教育之樹長得如何與其本人成長情況是緊密相聯的。人成功了,其心目培養的那棵教育之樹也基本上是成功的。我們從這些成功的個案中找到“共性”的內容,然后,去成就社會教育那棵樹,使之茁壯成長。當然,打造有生命教育的方法、途徑應該很多,需要我們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