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完形教育及其主要思想觀念
一、關于完形、思維完形、思維完形教育的概念
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存在思維丟失,老師所講的每句話都是其思維的結果,老師講的同一句話不同學生聽了所產生的學習效果不同。不同學生在學習同一知識時,由于對思維的恢復程度不同,導致所產生的效果不同,正是這種不同的不斷積累,導致學生不斷分化。
我們假定:知識創立者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是周密的、嚴謹的,呈連續狀態,稱為完形。同時,將老師等同于知識創立者,認為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那么老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在探討自己如何創立該知識,旨在引導學生學完該知識時能夠感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達到甚至超過該知識創立者所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
思維完形就是學習者學習知識時使自己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由離散狀態,經過創造性地思維恢復和發展,達到甚至超過創立者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狀態即連續狀態的過程,就叫做思維完形。
關于完形和思維完形概念的另一種解釋
知識是以離散的結果形式呈現的,即便是被稱為過程的,其實也不是真正的過程,而是過程中的小結果;知識只有在該知識創立者大腦中才存在完整的嚴謹的思維過程,呈現連續狀態,稱為完形,學習者學習該知識時使自己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由離散狀態,經過創造性地恢復和發展,達到甚至超過創立者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狀態即連續狀態的過程,稱為思維完形。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存在思維的丟失,不同學生在學習同一知識時,由于對思維恢復程度不同,導致所產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同。
在思維完形學習理論中,將老師和教材編著者等同于知識的創立者,認為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不是老師學來的,而是老師自己創立的。老師在傳授知識時,傳授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探討自己創立知識的過程和體驗,旨在引導學生在學完某一知識時,能夠感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實現自我創新。學生只有達到這種層次,才能感受到學習本身的快樂,才會真正地發自內心想學習,不學習反而感到心理難受。
思維完形理論體系主要包括:思維完形學習理論、思維完形教學理論、思維完形評價理論、思維完形教材編寫理論等,故提出了思維完形教育。
所謂思維完形教育就是讓學生在學完某一知識時能夠感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能夠體驗到學習本身的快樂,使自己的知識、能力、意識、悟性得以配套發展,其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達到甚至超過該知識創立者的思維水平。
二、針對思維完形教育的理解
以聽課為例,來探討“思維完形”的內涵。假設老師講解一道例題時,用5句話講完了,同學們也都聽明白了。那么在此過程中老師大腦里所想到的話是多于5句還是等于5句話呢?當然,是多于5句話。我們可以假設老師想到30句話。老師想到30句話,只講5句話,就有25句話老師想到但沒有講出來。對于老師而言,所講的這5句話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是5句話重要還是25句話重要呢?哪個更重要呢?實際上25句話遠比那5句話重要。因為老師所講的5句話是老師的思維結果,那25句話表達的是老師的思維過程。如果學生能夠產生那樣的思維過程,那么他也能得出像老師那樣的思維結果。
同樣聽到這5句話,有的同學大腦里想到十幾句話,有的想到二十幾句話,有的看到老師一個動作就能想到老師所想到的30句話,還有同學大腦里只有這5句話,甚至少于這5句話,因為他聽著聽著就走神了。由此可見,老師講的同一句話不同學生聽了所產生的學習效果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是不同學生在聽的時候主體性發揮的程度不同,導致思維恢復的力度不同。
我們可以假定老師講課時,其思維是嚴謹的、連續不斷的,稱為完形。老師所表達出來的只是其思維當中的一個個點,學生所接收到的是一些離散的點,需要添加自己的思維過程,即進行思維的恢復,使其達到甚至超過老師表現在該知識上的思維水平,這一過程稱為思維完形。
一般學生與優秀學生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一般學生滿足于聽到結論、記住結論、題目會做,考試能得分。而優秀學生滿足將聽到的結論轉化為自己得出的結論。同樣是學習,聽到結論與得出結論反映的是兩種學習境界、兩種學習觀念,他們得到培養的力度也不同,當這種微觀上不同的不斷積累,就會表現出有的人越學越顯得笨,有的人越學越顯得聰明。
思維完形教育的追求是:打造有生命的教育,讓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但成績卻非常優秀。
思維完形教育的宗旨:(1)一切圍繞讓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一方面使學生學習完某一知識時能夠感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讓學習成為學習者引進他人智慧條件下的特殊的自我創新過程,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意識、悟性能夠配套發展,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盡可能的發展,使其在共性基礎上進行自我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使學生構建體內文化意識系統,使其內心和諧發展,使其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的實施過程就是讓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的過程,同時,塑造學生的學業成功與事業成功相統一的那些優秀品質。教育實施過程是師化每一位學生過程,使我們的社會最終實現全民皆師的局面。
(2)思維完形教育賦予教育以生命,認為教育應有自己的魂魄和根基,有自己生長的“年輪”。教育不是小草,而是喬木。雖然小草每年都在生長,由于每年都是重新生長,因此永遠不可能真正地長“大”,喬木雖然每年都有落葉,但它在不斷長大。思維完形教育旨在讓每位教師精心培育自己心中的這棵教育之樹,使之不斷新陳代謝,不斷成長,實現自己的專業化發展;同時,使社會發展中的這棵教育之樹不斷新陳代謝,不斷成長,不在是拔掉以前的教育老樹,重栽一棵教育新樹。思維完形教育強調可操作性、可發展性,做到宏觀與微觀的統一,使教育回歸務實,不再充滿口號。
思維完形教育已經深思如何進行教育科研、實踐以培育好教育這棵樹,確保其健康成長。
(3)在思維完形教育下,將教師等同于知識的創立者,認為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在探討自己如何創立該知識的,旨在讓學生在學習完該知識時能夠體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學生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自我創新的體驗,那么走上工作崗位后也很難有社會創新。
讓每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研究自己,研究學習,研究教育。
三、思維完形教育的主要思想觀念
★有人認為:強調升學率就必須搞應試教育,不能搞素質教育。實際上,如果素質教育下的學生不能在應試教育下勝出,那么這種素質教育就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而是假素質教育。有人說,學生是因為聽課不認真、平時不動腦、惰散、不自覺等原因導致其學不好的。實際上,讓學生做到認真聽課、積極動腦、勤奮、自覺恰恰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如果學生做到了這些,他一定非常優秀。什么才是課堂真正的教學目標呢?傳統課堂的教學目標是: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目標,調動學生積極性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服務的。雖然新課標提出了三維目標,但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基本上還是一維。思維完形教育下的課堂教學目標是:以知識為載體或工具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為目標,讓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知識是為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服務的。表面上看這一目標似乎脫離了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實際上已將三維目標融入其中。當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主動添加自己的思維過程,使其思維達到完形的水平,那么當他學習完該知識時,就會感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這一效果遠遠超過“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再說,學生在添加思維過程中,必然涉及到“過程和方法”),若達到創立的水平,則在其內心深處就會有收獲感、滿足感,使其體驗到學習本身的快樂,從而使其發自內心地想學習,再說,當達到創立的水平時,一般能夠從知識中領悟出相應的意識觀念,從而形成自己情感態度價值方面的相應內容。
★老師講的同一句話,不同學生聽了,所產生的學習效果是不同的;同一條件,誰看了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不同學生看到的一瞬間大腦想的不同;同一道題,大家都做對了,但不同學生所從中獲得的成長量不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很多,核心的原因是每位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下心理運演的科學、合理程度不同,導致主體性得以發揮的程度不同。因此,教師關注的不是自己講的內容,也不是給學生提供了哪些內容,更不是學生是否將題目做對,而是通過上述內容規范學生在每種情境下心理如何運演,使其運演過程變得科學、合理,實現每時每刻都達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達到巔峰效果。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我們的學生都是在消耗中成長的,越是優秀的被消耗的程度越大。雖然有的人也成功了,但這種成功是相對于他人而言的,并沒有達到他們所能達到的高度。本來一個人應該成長為高大的喬木,結果只長成了灌木,盡管灌木比小草高大,但我們應該說這是他成長的失敗,而不是成功。傳統教育追求學生的相對成功,思維完形教育追求的是讓每位學生都能達到他所能達到的高度,得到應有的發展。
★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存在思維丟失,老師所講的每句話都是其思維結果,即便被稱為是過程的,其實也不是真正的過程,而是過程中的小結果。老師講的同一句話,不同學生聽了所產生的學習效果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是不同學生心理活動的主體參與程度不同(有的學生心理活動科學、規范,有的學生心理活動隨意、不規范),導致不同學生思維恢復的力度不同造成的。因此,課堂上老師關注的不應是自己講了多少內容,而是引導學生思考了多少內容,是否引導學生關注并不斷規范其心理活動,提高其有意識參與水平,提高其心理活動的自動化水平。
★在思維完形教育下,將老師等同于知識的創立者,認為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不是其學來的,而是其自己創立的,老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講授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在探討自己如何創立該知識的,旨在引導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讓學生學習完該知識時,能夠體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在汲取他人智慧條件下的特殊的自我創新過程。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自我創新,那么他走上工作崗位后很難擁有社會創新。
★傳統課堂往往關注的是外顯性內容如講授知識的數量、做題的數量等,思維完形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的習慣養成、內心的感受及成長量,即學生是否進入學習狀態、思維是否達到完形水平、瞬間心理是否達到最大化、是否構建體內文化意識系統相應的內容、內心是否有收獲等等。因此,思維完形教育下的課堂有效性評價標準與傳統的存在質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四個指標:
指標之一:是否從教育思想觀念、班級組織管理上確保同學實現“人人參與,個個過關”。
指標之二:是否讓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進入學習狀態。
指標之三:是否引導學生構建體內文化意識系統的相應內容。
指標之四:是否規范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其建立一個較為科學的“學好了”的標準,并引導其利用該標準時刻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調整,使其能夠在聽課、看書、做題等學習的各個環節都做到位。
注:上述四項指標已細化為二十四條,可量化課堂教學過程,旨在打造常態課堂。
★古今中外能夠在各行各業中取得成就的,都具有充分動腦、充分感悟的良好習慣。而充分動腦、充分感悟是學生主體性的表現形式。思維完形教育將學生的充分動腦、充分感悟作為培養目標,通過對學生充分動腦、充分感悟的微觀過程進行量化來鞭策其在每一瞬間做到盡力、做到最好。如果學生每一瞬間都做到盡力、做到最好,那么累積下來,就會表現出做好每一天。因此,思維完形教育將學生的近景性目標和長遠目標統一起來,即長遠目標轉化為可控制、可落實的瞬間目標,旨在使其學業成功與事業成功統一起來。如果學生的學業成功而事業不成功,則意味著其學業成功是表象,而非本質。
★傳統教育下的補課或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只會使學生的主體性丟失,使其處于被動狀態,因此,傳統教育往往使學生變得不會思考、不會感悟,成為書呆子。當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為目標時,補課和布置大量作業就自動成為老師們厭棄的做法,由此可見,減負是思維完形教育自身需求,而不在是政府的強烈要求。
思維完形教育旨在讓每位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展,使其學業成功就孕育著未來的事業成功;打造有生命的教育,讓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但成績都非常優秀,打造可復制的名校。
★知識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自己悟會的。教師不可能將學生的思維教到完形的水平,教師所起的作用是促進學生更快更好地悟會知識。教師教學旨在從微觀角度規范學生的瞬間心理活動,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把握學生的態度和發展方向,促進學生自我因材施教。
★學習就是指學習者在引進他人(知識的創立者、書的編著者、老師、同學等)智慧條件下的特殊的自我創新過程,是學習者的知識、能力、意識、悟性配套發展的過程,是人類悟性開發在個體上重演積淀的過程,是人類認知發展在個體上的濃縮的過程。
★任何知識的創立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結果,如果學生在學習該知識時能夠激發出相應的心理活動,構建相應的心理基礎,則其學完該知識后就能感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即學習過程就是自我創新的過程。
★瞬間心理活動反映學生理智學習的程度和主體性發揮的程度。瞬間心理活動是構建接受知識的微觀心理過程。瞬間心理活動在學習系統中處于核心地位,學生上課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因為學生瞬間心理活動不規范,處于無意識狀態造成的。同一句話不同學生看了或聽了所產生的學習效果是不同的。如果讓每位學生在每句話上都產生最佳效果,都能學到位,那么每位學生都會非常優秀的。
★用文化滋養心靈,通過組織學生有意識地閱讀較為系統的課外書和舉辦相應的主題班會,并配以必要的實踐,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構建健康的體內文化意識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