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思維完形教育,破解錢學森之問
張玉樂
摘要:基礎教育改革首先確立圍繞什么樣的目標改——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為目標。學生的主體性并不表現在表面的活躍上,而是體現在充分動腦和充分感悟上。通過引導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和充分感悟使其進入學習狀態,產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不可或缺的兩股力量,同時,將學習過程等同于學生的智力開發和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過程。
關鍵詞:改革、基礎教育、教育之根、主體性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總是與我們失之交臂,全球雖有8位華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可追溯起來與我國的教育沒有過多關系。“錢學森之問”成為中國教育界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我們在緬懷和追思錢老時更應該努力破解錢老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來告慰錢老的在天之靈。最近,教育部一項“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悄然實施,說明我們國家在積極地尋找途徑解決一問題。如果我們的基礎教育已經病入膏盲,其培養出來的學生已是畸形,那么該計劃的實施就意味著瘸腿里面選將軍。筆者認為,應從人的發展角度改革我國的基礎教育,讓每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達到他們能夠達到的高度,不再出現本來應培養成喬木的,結果只培養成灌木或小草,本來應培養成灌木的,結果培養成小草的現象。
縱觀古今中外,在各行各業中凡取得成功的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具有積極思考和善于感悟的特點,他們都具有很強的主體性,并充分發揮其主體的作用。一個人的主體性是通過充分動腦、充分感悟的程度來體現,一個人充分動腦、充分感悟的程度越大,則說明其主體性越強。中華民族是世界優秀的民族,建國60多年仍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只能說明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出了問題,我國現實的基礎教育不是在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而是在消耗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最終沒了主體性。我們必須重新確定基礎教育的核心價值理念。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其實質就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讓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應成為教育的基調或教育的靈魂。
思維完形理論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三十多年,首先,通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心理從微觀角度潛心研究形成思維完形學習理論,進而研究老師怎么教、教材怎么改、考試怎么改等一系列問題,又陸續形成思維完形教學理論及教學方法、思維完形教材編寫理論、思維完形考試理論、思維完形班級組織教學理論、思維完形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學好了”的標準等集思想、理論,強調可操作性,因此,提出了思維完形教育。所謂思維完形教育就是讓學生在學完某一知識時能夠感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能夠體驗到學習本身的快樂,使自己的知識、能力、意識、悟性得以配套發展,其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達到甚至超過該知識創立者的思維水平,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汲取他人智慧條件下的特殊的自我創新過程。沒有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創新,那么他走上工作崗位后也很難擁有社會創新。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創新屬于社會創新。
在思維完形教育下,課堂教學目標確定為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為目標,讓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知識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目標,而成為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工具。也就是說,課堂上以教思維為目標。這樣,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不同內容只意味著工具不同,但目標都是相同的,都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工具,讓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表面上看這一目標似乎脫離了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實際上已將三維目標融入其中。當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主動添加自己的思維過程,使其思維達到完形的水平,那么當他學習完該知識時,就會感受到該知識不是自己學來的,而是自己創立的,使其產生自我創新的感覺,激發其創新意識,使其領悟出學習的真諦(這一效果遠遠超過“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再說,學生在添加思維過程中,必然涉及到“過程和方法”)。若達到創立的水平,則在其內心深處就會有收獲感、滿足感,使其體驗到學習本身的快樂,從而使其發自內心地想學習,再說,當達到創立的水平時,一般能夠從知識中領悟出相應的意識觀念,從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方面的相應內容。由此可見,思維完形教育下課堂教學從微觀操作角度關注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主要是思維習慣)的養成、思想觀念的形成、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在傳統課堂教學下,老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為其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服務的,人們常認為學生學不好是因為其不動腦、懶散、不自覺等原因,但在思維完形教育下,學生的積極性(不是表面的活躍而是深層次的)是老師培養的目標,知識是老師培養學生積極性的工具。學生由不自覺到自覺、由不動腦到積極動腦、由懶散到勤奮的轉變是從另一角度對思維完形教育下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不是學生所學的知識有用,而是通過這些知識所培養的各種品質、習慣有用。當然,如果學生培養了相應的各種品質、習慣,那么其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水平是非常高的。
我們知道,同樣將題目做對,不同學生所獲得的成長量是不同的。同樣的考試分數,不同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不同。在思維完形教育下,大家關注的重心不是是否將題目做對和表面的分數,而是關注學生是否獲得足夠的成長、主體性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分數背后可持續發展的水平。
在天然狀態下,學生是很難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的。這需要發揮教育的功能,需要激發出兩股力量,才能使學生由“要我學”逐漸轉入“我要學”的狀態。這兩股力量分別:
其一是由于做到充分動腦而產生的深層次興趣所激發出的力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充分動腦,才意味其進入學習狀態,此時,其內心才能感受到自己在學習,才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感。做不到充分動腦,其內心就不會產生明顯的收獲感、滿足感,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再說,各種智力因素的培養都是通過充分動腦才能獲得。我們知道,一名學生經苦思冥想即充分動腦,將難題做出來,會一拍桌子,說一句真爽,那種快樂勁,并不是外界的表揚、獎勵所能代替的,這種體驗會激發其發自內心地想學習。有人認為,只有難題才能引導學生做到充分動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如果關注做對,的確做簡單題不需要怎么動腦,但是如果關注思維過程和思考如何思考這兩方面的問題,就必須做到充分動腦。做不到充分動腦是很難使自己的思維達到完形的水平,更難找到思考本身所遵循的規律。傳統教育下,從幼兒園到高三所有老師及所有家長似乎都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經過十幾年的教育培養,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變濃了,而是變沒了。原因就在于在傳統教育是基于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動腦是為其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服務造成的。
其二是由于做到充分感悟領悟出相應的意識觀念而構建健康的體內文化意識系統使學生產生人性的力量。各種非智力因素上升到一定高度都將表現為一定的意識觀念。人的行為是受自己的意識觀念支配的。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實質上就是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體內文化意識系統的相應成分。有什么樣的意識觀念,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發生。當然,要區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不倒翁,無論怎么放置它,它最終都要回到原來的狀態上,使它回到原來狀態的力量就是重力。學生處在復雜的環境當中,也需要有一種定力,一種持續性力量來支撐他們去學習、愿意學習。學生壓根就不愿意學習,也就更談不上充分動腦。當然,每位學生都想好,一些學生不愿意學習,本身就是教育造成的。課堂教學立足于引導學生做到充分感悟,實質上就是讓學生去構建體內文化意識系統。這兩種力量驅動原理是不同的。第一種力量,是由于做到充分動腦,而進入學習狀態,從而激發形成的高層次興趣所引發的力量;第二種力量是由于做到充分感悟,構建體內文化意識系統相應的內容,人在健康的體內文化意識系統支撐下所產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所引發的力量。這兩種力量缺一不可。
思維完形教育下的課堂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產生這兩股力量,使其由“要我學”逐漸向“我要學”轉化。這也正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說,思維完形教育是素質教育發展的結果,它解決了素質教育的微觀操作問題。因此,落實思維完形教育,可以破解錢學森之問。
如果我們的基礎教育不能圍繞如何讓學生做到充分動腦、充分感悟進行改革,勢必造成怎么改都是正確的,而怎么改又都不能實現預期效果這樣的局面,間接地阻礙了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就更談不上對大師級人才的培養。
注釋:
[1]體內文化意識系統:人具有雙重屬性即生物性和社會性,就意味著人具有雙重角色即生物人和社會人。生物人的生命靠運動系統、呼吸系統等八大系統來支撐的,并從食物中獲得營養。生物人的成長是本能的、自動的。而社會人也同樣需要一個支撐體系即體內文化意識系統,所謂體內文化意識系統是指支撐人社會性存在的,由存在內在統一性的一系列意識、觀點組成,彼此相互融合,而形成的體系。我們常說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人的體內文化意識系統的內涵的表述。
[2]思維完形:將知識的創立者表現在該知識上的思維是嚴謹的、呈連續狀態稱為完形。知識在傳播過程中是以離散的點進行傳播的,存在思維丟失,將彼此孤立、缺乏“活性”的思維的點創造性地發展成為創立者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狀態即呈連續狀態的過程,稱為思維完形。也就是說,學習者學習知識時使自己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由離散狀態,經過創造性地恢復和發展,達到甚至超過創立者表現在該知識方面的思維狀態即連續狀態的過程,就叫做思維完形。